我的位置: 庆祝中国人民银行成立65周年
难忘人民银行支援贵昆铁路建设的岁月
——专访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退休干部黄志一同志
![]() |
采访对象:黄志一中共党员退休前任职于贵阳中支货币信贷处处长 |
黄志一,生于1947年,中共党员。1964年进入人民银行铜仁县支行工作,1986年在人民银行六盘水市分行任金融研究室主任职务,1993年调入人民银行贵州省分行金融研究所,后担任贵州省分行《银行与经济》专职副主编,1999年任贵阳中心支行货币信贷处处长职务。
采访人员:您当时在金融系统工作,是怎样参与到贵昆铁路援建工作中的?
黄志一:这要从当时的特殊历史背景说起。1964年,为贯彻执行党中央、毛主席关于加快成昆、贵昆、川黔3条铁路建设的部署,贵州省人民委员会决定从全省财贸系统抽调一批干部,到铁道兵部队和铁路工程处设银行、商店、邮电、书店网点,为参加西南铁路建设大会战的三十万军民提供必须的物资、经济供给和保障。为此,人民银行贵州省分行从省分行机关、贵阳、遵义、毕节、铜仁、黔东南等地区人民银行中心支行抽调了30多名同志组成人民银行支铁干部队伍,年纪最大的50多岁,最小的是我,17岁,服从组织决定是当时唯一的想法。
采访人员:您在援建贵昆铁路中主要负责哪些工作?工作内容是什么?
黄志一:我从人行铜仁县支行抽调并分配到贵昆铁路威宁辖区地段的乐居,参加组建“中国人民银行威宁县支行青友办事处”。乐居位于乌蒙山区,海拔2000米以上,只见高山深谷,陡壁悬崖,地形险峻,属于贵昆铁路建设重点控制全线工期的关键工程,著名的“梅花山隧道”(全长3968米)就在这一区段。由于铁路工程才开始施工,部队机关驻地不固定,随时要随施工公路延伸而移动。我们银行初到部队的驻地在威宁一个叫野窝坪的地方,那里人烟稀少,晚上时有豺狼出现。
为了迅速把人民银行服务网点建好,确保贵昆铁路建设资金划拨及时,保证铁道兵部队现金供应,在驻地部队(铁七师三十四团,对外番号8704部队)后勤处的帮助下,我们撑起一顶军用帐篷,正式宣告“中国人民银行威宁县支行青友办事处”成立。当时办事处共有五个人,分别来自铜仁、沿河、毕节、大方县支行,办事处内设会计、出纳、储蓄、外勤四个岗。记得开办业务的第一天,由于支行配备的保险柜没有运来,当天储蓄业务收到的现金只好借邮电所的一个铁皮信箱装钱,直到支行配备的保险柜到达,才开始现金入库保管。由于支铁是临时任务,银行干部多数是单身汉,有家眷的不能带家属,因此青友办事处成立之初,就是一顶军用帐篷,吃、住、办公全在一块。之后,随着施工进度加快,部队团部有了相对固定的场地,部队才为我们建了简易的用木头、竹子和牛毛毡搭建的临时办公房,使办公与住宿隔开。
采访人员: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您和您当时的同事们是以怎样的心情克服困难,做好储蓄服务的?
黄志一:银行挂牌成立后,铁道兵部队官兵来银行办理储蓄存款业务的人特多,当时银行无论办理对公业务还是储蓄业务,全是人工手工操作,从记账到收款付款,均采取会计、出纳交叉复核办理,当时连计算器都没有,存贷款计息,全靠算盘计算。尽管如此,我们办事处全体同志齐心协力,热情地为官兵服务,工作稍有空闲,就练算盘、练多指点钞,以提高业务技能,缩短单笔业务的处理时间,适应工作繁忙的要求。
采访人员:当时你们还想了哪些便利的工作方法为官兵们服务?又是怎样保证资金安全的?
黄志一:为了方便铁道兵部队官兵储蓄存取款,我们办事处还在部队开展了赴连队上门服务。每逢部队发津贴,办事处派出两名储蓄外勤员,背着现金、储蓄副本账,深入铁道兵各营、连部营房,为干部战士办理现金存取储蓄业务。六十年代的银行不像现在,不但没有公用业务车,连自行车都不可能配备,储蓄上门服务全靠步行,往往下连队要往返走十到二十多里,铁道兵由于是铁路施工部队,其营房多设在山谷和悬岩下,道路崎岖,爬坡上坎是家常便饭。每当我们按时按点赶到部队营房,都会受到官兵的热情接待和欢迎,我们顾不上擦干脸上的汗珠,便立即取出账簿、算盘,为等候办业务的官兵办理储蓄存取款业务。在连队办完上门储蓄业务后,我们的外勤储蓄员还得回到办事处交账,储蓄外勤出纳员要做到存取款凭证与现金收付相符;储蓄外勤会计要负责把当天外出带去的副本账上收付发生额,补登到储蓄正本账上,做到正、副本账相符。如果发生差错必须当天查找纠正,做到日清月结。当时的人民银行有着“铁账、铁算盘、铁制度”的“三铁”规定,由于规章制度健全,员工责任心强,所以我所在的人民银行青友办事处,从建立到铁路修通后撤销,没有出现一笔差错,做到了总账、分户账,账账相符,库款与现金账,钱账相符。受到了上级行和部队后勤处的赞扬。
铁道兵部队为了抢修施工进度,施工连队一日三班,夜以继日地挖隧道、架桥梁,从部队机关到连队都未按正规作息时间运转,有时晚上还有官兵来银行要求办理业务。为了适应部队需要,我们打破上、下班作息时间规定,有官兵来银行,我们立即热情服务,做到了全天候营业。当时的资金清算全部靠邮汇和电汇,有时部队急需到外地采购急用施工材料,如果邮汇电汇都救不了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急部队之所急,主动帮部队采购官兵办理“信汇自带”业务,并反复核对“联行密押”,确保万无一失。
采访人员:整个援建工作中有没有令你印象特别深刻的事件?请详细描述一下。
黄志一:记得有一次,我和另一名外勤储蓄员按预约前往部队一基层连队上门服务。该连队负责隧道施工,连部营房设在半山上,途中为了抄近路,我们爬山上的小路。不料前方是悬崖峭壁,山石风化严重,常常会塌方掉石,非常危险。当我们埋头往上爬的时候,忽然听到前方几位战士高喊:“同志注意,前面塌方危险!”话音刚落,我们就听到轰隆轰隆几声巨响,并看到天空飞下雨点般的碎石,有的离我们不到五米。真险啊!于是我们只好返身改道,同时由衷感谢部队战士对我们的及时提示。那个时候银行员工工资普遍较低,没有任何奖金津贴,可是无论超时工作,节假日加班,干外勤、内勤工作,没有任何人发牢骚和怨言,人人都有“党叫干啥就干啥”的组织观念,从不为个人私利计较。再加上我们看到铁道兵部队官兵为早日修通贵昆铁路,日夜辛劳地战斗在施工第一线,有的官兵甚至还因公牺牲在铁道工地上,对照他们为祖国修铁路的无私奉献,我们多加一点班、多干一点业务、辛苦一点不算什么,这是央行人的基本政治觉悟。
采访人员:时至今日,您已经退休,贵昆铁路援建工作在您心中是一种怎样的回忆,有着怎样特殊的地位?
黄志一:1966年3月,随着梅花山隧道和天生桥梁的贯通和架好,全长620.7公里的贵昆铁路正式建成通车,为此负责修建铁路的铁道兵部队开始转战成昆铁路,我们人民银行的支铁任务也圆满完成,我所在的青友办事处和其他支铁设立的人民银行网点机构相继撤销,人员分别转为支持六盘水能源基地建设和返回原人民银行单位。贵昆铁路从正式通车运营到现在,已经整整46年了,这条铁路对发展云贵两省经济,开发贵州六盘水煤炭资源、云南省有色金属工业和森林水利资源,加强大西南地区社会主义建设,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发挥了巨大作用。“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每当回忆到这些往事的时候,我总是百感交集。作为人民银行的一名干部,我感到十分光荣和自豪:人民银行和我,曾经为贵昆铁路建设、为铁道兵部队出过力,服过务!我和我们那一代人的青春辉煌、无悔!
(采访整理者:郑琳贵阳中支宣群部副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