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庆祝中国人民银行成立65周年

跟随人民银行的光辉历程学习成长

作者:房郁琴,中共党员,退休前任原《金融早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

我1982年加入人民银行,经历了1984年中央颁布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实施中央银行领导以及专业银行企业化和建立金融市场的三大改革目标之后的金融改革的全过程。1992年全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遇到体制型梗阻,邓小平视察南方再次推动改革后,深圳经济特区的经济改革和金融改革迎来了一个新高潮。深圳人民银行组织推动的金融改革成为全国金融改革的试验田,从国内外聚集起了一大批金融业务骨干和高端专业人才,接连推出多项重大改革措施。在当时火热的改革大潮推动下,我1994年来到深圳特区人民银行,成为深圳与金融改革团队的一员。在党委的安排下做了三件事,去香港,办早报,招人材。

第一件事是赴香港出任驻香港江南财务公司的董事局主席。九十年代初,香港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大陆因素和回归前景的鼓舞下,出现空前的繁荣,成为全球瞩目的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外汇交易中心和航运中心。当时香港包括汇丰、渣打和中英集团13家银行在内的持牌银行,有限持牌银行和吸收存款的财务公司这样的小银行已经有432家,其分支机构多达数千家,覆盖了全香港,有银行多过米铺的景观。香港银行的操作规范和内部管理在现代化国际化各个方面都走在世界的前列,香港的金融管理经验正是国内金融改革可以直接借鉴的好样板。基于整个中国金融改革前瞻性安排,人民银行决定在香港创办一个驻港金融机构即江南财务公司,履行三项任务,即收集香港及发达国家最新的金融管理经验和动态,带回国内以资借鉴;安排接待来港的同业人员;逐步扩大经营,加强管理,逐步造就一个持牌银行,融入香港的国际化金融市场。1995年5月,我接到总行任命到港之后,和任俊杰、万建华先后两位总经理一起,与当时的香港银监处长任志刚交涉完善手续,分别由招商银行,深圳国际投资公司,平安保险公司等股东单位派员参与,并在香港当地招聘熟手员工,迅速搭起一个运作班子,分别在上环的环球大厦,中环的美国银行中心大厦等处购租了办公地点和员工宿舍。借重国内银行的信誉,很快和渣打、东亚、道亨以及中银集团旗下多家银行建立了业务往来,融资业务不断拓展,很快有了一个小型银行的样子,江南财务公司很快成为内地驻港企业的一个亮点。九七香港回归后我奉调回内地,香港江南财务公司继续在招商银行的主导下成长壮大,大展宏图,已和初创时期不可同日而语。

第二件事是1998年我从香港回来后接手管理《金融早报》,做了金融早报的社长、总编辑和党委书记。《金融早报》是人民银行为了传播特区金融改革信息,沟通与香港金融界的联系,报呈新闻总署特别开办的一家大型商业日报。创刊时国务委员兼人民银行行长李贵鲜亲自题写报头,曾兼任人民银行行长的陈慕华副委员长题写了“祝金融早报越办越好”的祝辞,人民银行总行戴相龙行长和各专业银行的行长都题词祝贺。我来报社后,报社在前社长赵健的主持下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我到职后,组织编委会统一政策,大力度整顿报社的管理机构,充实加强了采编队伍。首先加强新闻部,从全国各地招调了一批高素质的采编人员,用重金购买了中央单位的新闻信息专线,建立起完备快速的信息源,从政策宣传的针对性,及时性和主旋律要求出发,强化了报纸第一版的采编工作。派员去《工人日报》等京沪大报社,以帮助工作的形式学习主流大报从采编到出报的具体流程。聘请《经济日报》原副总编王昭栋先生作顾问常驻报社,对报社编委讲解办报理念和操作要点,审读每一期的报纸,每日班前说报,每周评报。为了使报纸醒目,在中国记者协会的帮助下,学习《北京青年报》《解放日报》的版面设计,用彩色大图片夸张头版新闻,用大字制作标题,使报纸上报摊后,能让行人在5步3秒之内受到冲击震撼,决定购读。扩大投资,将报纸改行8大版彩印,成为国内第一家彩色印刷的大型商业日报。调配多名新闻骨干,筹划出刊多版面的周末版,增加周末版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情趣,刊出了多种人文、历史、百科知识、生活家计等方面的材料和信息,让读者爱不释手。通过这些操作,迅速使金融早报成为社会公众关注度高,金融行业员工和领导爱看爱议论的热门话题。当时中央金融工委的部门领导和各专业银行总部的领导,称赞金融早报对金融改革的深度报道生动活泼、具体、到位。金融早报新闻版的新闻每天都要送到深圳电台,由其作为社会新闻广泛传播。

我到报社时,员工150人,每天对开八版的报纸出报,年度费用1840万,作为金融早报理事单位的42家驻深银行和金融机构以及人民银行支持了全部费用的三分之二。当时,人民银行要求金融早报要做到三年之内盈亏平衡,人民银行和理事单位当年就缩小以至停止了拨款。我和编委会号召全体员工,要大力度增收节支,绝地求生,报社采取了紧急瘦身运动和全社创收的大动员。经过全体员工整整3年的艰苦奋斗,报社售报收入和广告收入大大增加,年费用减少到1200万。到2001年底,报社经营达到了自负盈亏,收支平衡,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件事是招人才。1995年特区人民银行在全球发广告,广聚天下人才襄助特区的金融改革。党委指定我参与其事,当时党委书记广阔的改革胸怀和高瞻远瞩的洞见使我深受感动。我们很快接到40多位海内外博士的申请,通过逐一谈话双向认可后,留下24名博士。以后的一段时间里,特区分行每当有新的改革措施出台,都会有行长处长和学有专长的博士们的热烈讨论,辩驳和具体论证,从根本上改变了领导拍脑袋做决定的恶习,使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成为科学发展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