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庆祝中国人民银行成立65周年
他与《舟山钱币》
![]() |
盛观熙,民革党员,曾任人民银行舟山市分行金融研究室副主任、金融事务所主任、舟山市金融学会秘书长、舟山市钱币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等职。 现为中国钱币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兼古代钱币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钱币学会理事、新加坡亚洲钱币学会(NSA)会员、英国皇家钱币学会(RNS)会员,舟山市收藏家协会秘书长,舟山博物馆特邀研究员。 |
盛老出身于一个普通工人家庭,自幼喜好读书,却由于家境不佳而无缘进入高校深造。一位同学家中藏书丰盈的书斋,是他每周必到的地方。参加工作后,他的求知欲望更盛,凡文学、音乐、书法、艺术、经史等诸科书籍无一不读。十年动乱期间,基本无书可读,盛老只能闭门研习书法篆刻。由于求教钟鼎款识之道,他有幸结识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罗君惕先生,受其指点而注重于古文学习,也为今后从事钱币学术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础。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作为舟山地区书法家协会首批会员,盛老在省市报刊上发表了几篇有关钱币与书法的文稿,包括著名钱币学家上海马定祥先生在内的一批国内的收藏家、钱币爱好者纷纷给他来信切磋交流钱币学术,从此,盛老与金融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2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北京成立中国钱币学会,会刊《中国钱币》因内容曲高和寡,普通爱好者不敢问津。盛老想:如果我能自己办一册知识普及性质的钱币小刊物,对于交流钱币学术,弘扬精神文明,沟通各地信息,必然大有帮助。于是他找资料、翻书籍、写稿件、借钢板,利用业余时间自编自刻。1985年7月1日,手工油印的《钱币天地》问世了。由于那时他还在一家部队大型军工厂担任设备管理员,因此刊物的编辑、刻写都只能下班后进行。每逢刊物出版,爱人和孩子全家总动员,分拣、装订、裁切、封发忙得不亦乐乎,俨然似一家“地下工厂”。
后来,物价上涨,加之油印件被列为信函类邮寄,每期200份刊物的邮费就要花去他每月六七十元工资。正当他犯难的时候,1986年浙江省人民银行钱币学会成立,他被吸收为会员。省学会温法仁秘书长得知情况后,鼓励他要坚持把刊物办下去,并嘱咐舟山地区人民银行给予支持,还亲自掏出50元供买蜡纸用。
1986年底,舟山地区成立金融学会,作为首批会员,盛老举办了一个小型的个人钱币展览会,绘制的十余块图版、展出的500件历代钱币实物,以及拍摄一批钱币图片,展现了中国钱币三千年的悠久历史,获得了与会代表和各地市来宾的一致好评。
1987年1月20日,舟山地区人民银行成立钱币研究会(当时是地区金融学会下属的二级学会),盛老被推举为首任副会长兼秘书长。学会成立后刊物出版有了保障,但是仍需他用手工刻写。可别小看手工刻印本,不少外地爱好者均以拥有一套为幸,小刊在海峡彼岸也受到钱币界的青睐。前几年台湾还有一位钱币收藏家来信询问,愿意出重金购买全套油印本《钱币天地》。
经过市人民银行的努力,1987年建军节那天,盛老调入人民银行从事专业钱币研究,开始了他人生新的起点。当时他来人民银行第一个月的工资比原来要少几十元钱,许多同事不理解。他们不知道,盛老追求的是一个能让自己发光和散发热量的空间。1988年,《舟山钱币》正式出版。学会和编辑部均设在市人民银行金融研究室,工作人员2人,在全省地市分行中人数最少。研究室包括资料室,再加上学会与编辑部等事务,工作繁杂。钱币学会是民间社团,无权无钱,要开展钱币学术研究、组织理论队伍、对外交流沟通、服务咨询等工作,困难很多。在领导的支持下,盛老下定决心,从基础工作做起,白天上班忙于处理来信来访、公文草拟、上报下发、参加会议等事务,晚上专注学术研究。
学会一年要收到近2000封的国内外来信,来信者有专家学者,有教授学生,有工人农民,有军人干部……。而信件内容也是形形色色,有的求解疑问代作鉴定,有的要求交流互换钱币实物,也有慕名联谊等。盛老经常要抽出大量的时间及时仔细耐心地回复。信件回复看起来似乎平常,其实并非想象的那样简单。最复杂的便是众多的学术性咨询类信件,有些比较深奥的学术问题.必须翻查大量的专业史料,方能给予读者一个满意的答复。
《舟山钱币》,16K64标准页,每季度准时出版一期,按10万字的容量计算,从组稿、编辑、校对、排版直至封装、邮发一般最少需要3—4位编辑,可盛老都是一人完成,单书写信封也得四五天。就说校对工作,常理应由两人互校,但因人手不够,盛老就自己五次校对到底,一遍校对,少一处差错,而这都是在家中完成的。
盛老的学术研究一般都在晚上,而午饭后、出差公干也成了他的当然工作时间。多年来,他每天最少工作12个小时,中午从不午休,晚上必定干到半夜,节假日是他的“法定工作日”,而公休假也没有时间享受。就是利用这些点滴时间,他先后在《中国钱币》等国家级和省市报刊杂志,以及新加坡、台湾、香港等海外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多篇获奖。1999年他的两篇论文《大朝通宝银钱考略》、《两宋钞版辨析》分别荣获中国钱币学会第二届《金泉奖》和提名奖。2008年,论文《浙江首次出土萧梁对文五铢陶钱》获第四届《金泉奖》,这是中国钱币学术的最高奖项,也是他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荣誉。
1992年初,作为中国钱币博物馆筹备工作组成员,盛老被借调到人民银行总行协助工作。博物馆的筹备工作任务艰巨.时间紧迫,但《舟山钱币》刊物也不能耽误出版。于是白天他在总行上班,中饭后午休时间,仍继续伏案埋头编辑;晚上下班后,他就在水电出版社招待所的一隅紧张地校对稿件。在北京、沈阳、武汉、合肥、南京、上海等地的数百多个日日夜夜,他就是这样在招待所和旅馆,在火车、飞机、轮船上完成了三期刊物的出版工作。回想那年8月,爱人与孩子第一次来北京旅游,他竟连半天时间也没抽出陪伴他们。至今盛老还觉得十分内疚和遗憾。
盛老有一个脾气,万事不干则罢,若干必竭尽全力地把它做好,务必精益求精。就如排版转接,为了让《舟山钱币》基本做到不转接,便于阅读,开始时他用剪刀剪开稿样,搭积木似地一块块拼拢,后来数文稿的字数计算面积,再划出格子,一次不行两次,有时弄不好一个晚上只能拼好一块版。实践出真知,刊物质量上了一层台阶。记得陕西省的一位一级期刊的主编曾来电称赞说:《舟山钱币》的排版水平在国内刊物称得上是第一流的!
有耕耘就有收获。《舟山钱币》刊物除了与省内外各学会、金融、文博、大专院校相互交流外,还与海外近四十余国家和地区的学术团体和专家学者保持学术联系,海内外钱币界对刊物均给予较高的评价。1996年6月20日在舟山召开的“东南亚货币暨海上丝绸之路货币学术研讨会”、同年8月24日在兰州召开的“全国部分城市钱币学术研讨会”上,中国钱币学会副秘书长张季琦多次评价《舟山钱币》是全国地市级学会办得最好的一本杂志。台湾钱币学家蔡养吾先生早在1988年第一期《舟山钱币》出刊时就撰写专文,称赞道:“它不单是一本地方性的钱币刊物,而且已扩展到全国,甚至也包含若干国际性的钱币报道,是一册有份量的综合性钱币专门性出版物。”
1987年以来,盛老一直担任舟山钱币学会秘书长工作和《舟山钱币》刊物主编。学会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市级先进社团、先进学会;盛老个人也获得省市授予的优秀社团工作者、先进学会工作者等称号。1998年后,他承新加坡亚洲钱币学会(ANS)特别邀请,担任该学会的会刊《亚洲钱币》主编工作,影响遍及五洲四海。
2006年,盛老刚办完退休手续,就接到了总行的电话,邀请他到宁波市人民银行协助宁波钱币博物馆的布展工作,以迎接年底在宁波召开的国际银行业钱币博物馆会议。当年,舟山收藏家协会成立,身在宁波的他却已被委以秘书长一职。2007年,他回到舟山,《舟山收藏家》杂志也随之诞生,五年十期的刊物中又凝聚了他多少的心血与汗水……
一顶太阳帽、一双运动鞋,一身摄影装束的盛老总是骑着他那辆上个世纪80年代的28寸凤凰牌自行车匆匆来往于这城市间……用他的话说:生命短暂,新的工作总是在等待着我去完成。
(采访整理者情况:中国人民银行舟山市中心支行 宣传群工部部长陈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