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庆祝中国人民银行成立65周年
我和《上海金融报》
——根据原《上海金融报》总编辑李安定口述整理
![]() |
采访对象情况:李安定,男,1956年出生,中共党员,浙江瑞安人,高级经济师,曾任《上海金融报》总编辑,现任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调查统计研究部金融学会秘书处处长。 |
1994年初,《上海金融报》总编辑冯国荣离开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筹建光大银行上海分行后,时任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行长毛应梁让我兼任《上海金融报》总编辑。我当时主持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办公室工作,《上海金融报》编辑部隶属于办公室,只有几位内部编辑人员,报纸还没有公开发行,主要通过银行的票据交换系统分发赠送,费用由人民银行承担,社会影响力有限。
我到任不久,面临的第一件事就是报纸要不要公开出版的问题。当时我接到了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的通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同意《上海金融报》公开出版,要我们限期办理登记手续。公开出版,成为一张正式的国家报纸,是《上海金融报》发展的基础,机遇难求,但是责任重大,人员和资金又都欠缺,困难和问题不少。如不按规定公开出版,超过期限,就会取消公开办报的资格。
在纠结之际,恰逢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在上海举行金融宣传工作会议,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金融宣传会议。公开办报正是加强金融宣传的重要举措。这次会议成了推动《上海金融报》走向社会的东风。在毛应梁行长的支持下,我们抓紧筹备和登记,取得了新闻报纸出版许可证,及时把《上海金融报》推向了社会。上海市分行公开办报的经验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作了交流,得到了好评。会议期间,我将新出版的《上海金融报》送给出席上海会议的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戴相龙审阅,戴行长翻看了报纸,并询问了办报的情况,说了“很好”两个字。当时,人民银行系统共有三张大报,北有《金融时报》,南有《金融早报》,东有《上海金融报》。据说,《上海金融报》公开发行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停止了新增报纸的审批,采取总量控制结构调节的办法,关掉一家才能新办一家。1994年4月4日,《上海金融报》从第71期开始,使用国家统一刊号,从此成为一张国家的正式报纸。
第二件事是报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报纸公开出版后必须按期出版,这是新闻出版的最起码的要求。要保证报纸正常出版,必须首先要添置必备的电脑设备和编辑软件,需要解决启动资金、人员、编制等困难。从长远看还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和适者生存的机制。具有一个法人载体,实行经济独立,开展经营活动,这是报纸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问题。在上海市分行毛应梁行长的主持下,召开了上海市金融机构主要负责人会议,确定由金融机构共同出资,解决了开办经费问题。但是开办资金只能解决设备添置之需,无法维持长久的运行。必须探索有效的经营模式。具体途径一是加大发行力度。通过与邮局合作,取得邮发代号,公开向全国发行。建立发行网络,召开发行工作会议,组织金融机构做好集中订阅工作,迅速扩大发行量,增加报纸发行收入。同时,将最新出版的报纸在第一时间送达电视台摘报栏目组,通过电视放大上海金融新闻传播,也扩大报纸的知名度。二是开展广告经营业务。特别是开拓了金融机构新建、变更、撤消以及年检公告事宜。既解决了依法管理金融机构、依法公告相关事宜的问题,又解决了报纸可持续发展的经费来源。
报纸公开出版后,仅靠原有的内部编辑人员是不够的,需要充实记者编辑力量,但通过人民银行招员,没有那么多编制。《上海金融报》只能进行法人登记,自己招员。《上海金融报》的主办单位是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而人民银行是中央直属单位,无法从上海市获得地方事业编制,而新闻机构属地化管理也无法从中央取得事业编制。在两头落空的情况下,我们采取了企业法人注册管理的模式,这也许是新闻单位企业化改革的最早探索。企业化登记后,走市场化之路,采用合同用工制,由上海金融报社直接从社会公开招聘人员。我们发布了社会公开招聘记者、编辑以及报纸排版、打印、管理等人员的信息,通过筛选、考试、录用,充实了报纸的力量,为报纸从周一刊向周二刊、周三刊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独立编排、彩色编印、出版电子报纸积蓄了人才。记者、编辑实行社会公开招聘、合同用工制和企业化管理也是新闻机构较早的改革尝试。也有不少其他报社人员放弃事业单位编制应聘到《上海金融报》,在业内引起一定反响。
第三件事是提高采编质量,办好《上海金融报》。采编质量是报纸的生命。毛应梁行长十分重视报纸的质量,他让我接手报纸时,语重心长地要我亲自把关,不能有丝毫出错。我也不敢懈怠,白天在办公室主持日常工作,晚上到编辑部审读主要新闻版面,惟恐有不妥之事发生。特别是人民银行办公大楼在浦东落成后,原有的浦西办公场所由报社所用,两幢楼隔江相望,每次奔波也得花上个把小时,但忙着也快乐。提高采编质量,主要靠采编第一线人员,首先要提高人员素质。新进人员经过挑选录用,总体素质较好,但是不平衡。有的擅长金融,有的擅长采访与编辑,有的擅长电脑排版,各有所长,需要进行培训与提高。我们邀请了各方面的专业人士开设讲座,全方位地介绍经济、金融、法律、新闻、广告等知识。同时完善出版流程,建立相关的考核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坚持层层负责,尽可能把差错消灭在出版之前。在金融宣传方面,积极拓展金融报道,确立了立足上海,面向全国的宣传方针,重点报道上海金融业的改革开放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逐步从内部办报向公开办报转变,从机关报向专业报转变,从金融机构报道向社会金融新闻转变。期间,我们聘请了解放日报社资深记者许寅为报纸顾问,他为报纸准确定位、走向社会、扩大影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特别是在关键时刻起到了重要作用。记得小平同志与世长辞消息公布的那一晚,正是报纸出版的前晚,第二天报纸怎么出,我们没有经历过类似重大事件,许寅来了,他指导我们如何处理重大事件的版面安排,并陪我们共同度过了这个不眠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