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庆祝中国人民银行成立65周年

秦池江:金融改革应符合“中国梦”构想

11月底的北京,一个落叶飞舞,寒风乍起的午后。在位于月坛北街的人民银行老干部活动中心的一间会议室中,记者见到已退休17年的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原所长秦池江。退休后的秦池江除了偶尔出席一些区域学术论坛,平日仍然关注着金融业的变化和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次,将秦池江推向聚光灯下的是一个特殊的日子:12月1日。65年前的这一天,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掀开了中国金融货币史上划时代意义的一页。

秦池江与人民银行结缘,则要追溯到半个多世纪之前。作为新中国银行学校的首届毕业生,上世纪50年代,秦池江响应支援全国一五计划建设的号召,和同年级的250多名同学一起从湖南直奔东北的黑龙江,在那块广袤的黑土地上,一干就是30多年,直至八十年代中期调入北京。丰富的基层工作经历,为秦池江的金融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与学院派的研究者有所不同,秦池江的理论研究偏重实践和调研。勇于谏言,思想独立,眼光独到,成为秦池江金融理论研究的特点和优点。退休后,他曾当选为第九、第十两届全国人大代表,提出过不少积极的议案建议。

今年77岁的秦池江,亲历了金融业半个多世纪的变迁,对金融业的困苦和欢欣有着深切的体验。谈到金融改革和金融业的发展,令他最难忘的是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金融工作的谈话:“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要把银行作为发展经济、革新技术的杠杆”。秦池江认为,在邓小平这个思路的指引下,揭开了金融改革的序幕,迅速打开了局面,迈向了现代金融的航道。直到现在,这些话仍然适用,而且随着时光的检验,愈发显示着邓小平中国金融改革思想的精髓和光芒。

“1978年时,第一次听到这句话,带来的思想震动是剧烈的。金融改革伊始,首要是打破原来统存统贷、吃大锅饭的局面,使金融成为经济的枢纽,使货币成为经济的第一推动力。三十多年来,金融改革所取得的成效是国际公认的。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秦池江说:“从三十多年的实践来看,金融改革有成就,有突破,有创新,但也有过不少教训,现在面临着改革的深水区。”

穿过时光的隧道,中国的金融改革将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后走向何方?金融改革“改”什么?秦池江以学者清晰的思维娓娓道来:尽管改革的具体细节尚未全部公布,但是无论金融改革如何错综复杂和千头万绪,都应该把着力点放在支持实体经济增长、放在促进技术进步的基点上来考量,应该将金融资源用到对国计民生最有效率的部门。如果偏离这一基本点,就可能事与愿违。

“对于目前金融领域存在的一些矛盾,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解决。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的统筹指导下,以更大的勇气和信心,全面推进各项改革”。秦池江提醒,在新一轮金融改革中,更需要把深入调查研究作为金融工作者的基本功。在他看来,很多矛盾的产生,大部分是因为目标有偏移、工作“不到家”和信息不对称有关。在金融领域的改革中,调查研究应该坚持实事求是,不能凭空想象,不能带有偏见,不能脱离实际,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迷信洋教条。

作为一名金融理论工作者,秦池江对金融改革的思索从没有停滞过。透过窗外投射进来的夕阳,这位长者的面庞平和、坚毅。最后,他说,中国的金融改革目标应该是“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国家的昌盛,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幸福。这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也应该是检验金融改革成败和成果的最好标尺。

(金融时报记者 韩雪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