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庆祝中国人民银行成立65周年

赵海宽:一辈子央行人眼中的金融变迁

年仅17岁的时候,他走进了陕甘宁边区银行,参加了解放区的金融接收工作;改革开放后,他又亲历了金融业波澜壮阔的发展浪潮;他刻苦钻研金融理论研究,笔耕不辍,提出大量有益的金融实践设想;他为人民银行无私奉献了66个年头,深切地感受了新中国60年来金融业的巨大变革,他是新中国金融历史的见证者和实践者---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原所长赵海宽。

初见赵老,他脸上洋溢着慈祥的笑容,满头的银发梳得一丝不乱,精神矍铄,很难想象他已到耄耋之年。在记者来之前,他的老伴正给他读财经网站上面的当日要闻,赵老视力模糊,但他坚持每天获取经济金融信息,十余年来从未间断。他乐呵呵地告诉记者:“我虽然年纪大了,可不想落在时代后面太远。”

赵老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金融家和教育家,长期在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研究工作,他本人亲历了我国金融业60年发展变迁史。在他娓娓道来的叙述中,新中国金融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画卷慢慢展开:“我国已经建立了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监管体系。现代监管体系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建立、国有金融企业改革上市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这样的金融改革变迁可谓翻天覆地,这与人民银行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以及以市场化为导向的金融改革密不可分。”谈及此,赵老满怀感概。

赵老回忆说,在1983年以前,人民银行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人民银行同时承揽了商业银行的业务,这无疑为人民银行调控和管理带来不利。1983年,工商银行的成立实现了真正的创新突破,明确人民银行所经营的具体业务划分出来成立工商银行,人民银行转向行使中央银行职能。

随后,银行业步入蓬勃发展期,从主体来看,有商业银行,也有政策性银行;有大型商业银行,也有中小商业银行;既有主要服务于城市的城市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又有主要服务于农村的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有传统意义上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又有如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有中资银行机构,又有外资银行机构。

赵老介绍说,与之相伴随的,是金融机构竞争思维的形成与加强,而竞争,正是金融改革创新的动力所在。各类型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从简单的存、贷、汇业务,到现在多样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传统银行业务模式已经发生重大转变。与此同时,金融监管体制也实现了由央行“大一统”到“一行三会”共同监管的转变。

赵老回顾,我国金融改革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金融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金融市场体系、金融调控与监管体系基本形成并不断完善,市场竞争更加充分,一些大型金融机构跻身全球金融业前列。在他看来,这得益于重要两点,一是走中国特色金融改革发展道路,二是有力的宏观调控。

作为一辈子的央行人和教育家,赵老仍不忘勉励央行系统广大青年,珍惜央行工作岗位—这个国民经济运行的心脏,努力学习,时时关注,丝毫不放松,不落后于时代,在这个广阔的舞台上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梦想。我们也衷心祝福赵老健康、幸福、平安。

(金融时报记者 万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