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庆祝中国人民银行成立65周年
向雪玲同志感动央行事迹
在被称为生命禁区的雪域西藏,红红的格桑花开得漫山遍野,在恶劣的环境里,默默地盛开,为高原大地增添了色彩。人民银行山南中心支行的向雪玲,就像这花儿,平凡,纯真,她以青春的豪迈和女性的坚韧,书写着央行人灿烂的人生。
勇敢追逐梦想
向雪玲出生在天府之国四川,巴山蜀水养育了她的温婉与坚韧。1997年大学毕业,头上顶着年年一等奖学金、上海市优秀大学生的光环,老师让她留在上海工作。面对摆在眼前的繁华人生,她却选择了:“我要去西藏”。十六年前的那个盛夏,她挥别了满脸泪水的妈妈,孤身一人远赴雪域高原。初到西藏,因为高原反应,她深度昏迷,三天三夜意识不清。爸爸打爆了医院的电话,她不知道;妈妈哭着要她回家,她听不见;领导和同事陪在身边一筹莫展。第四天,她终于醒来了,当双眼再次沐浴到阳光的明媚,她深深地松了一口气:还活着,真好。领导怜爱,劝她回内地,或许只是因为不服输,她扬起眉毛展颜一笑,“这是西藏给我的下马威吧,我可不想当逃兵!”就这样,她留了下来。这一留,就是十六年。
十六年来,她默默耕耘,从基层普通一员成长为业务骨干、领导干部,她的努力在西藏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开出了美丽的花朵,成为西藏辖区最年轻的副行长之一。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金融五一巾帼标兵”、“人民银行巾帼建功标兵”称号,被授予全国金融五一劳动奖章,两次获得成都分行“巾帼建功标兵”称号,还荣获过成都分行“先进女职工”、“模范职工之友”、“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先后8次被中支党委授予“先进行员”、“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多次在上级行和山南地区举办的各类业务比赛、知识竞赛中获奖,她以勤奋不辍的学习和踏实苦干的工作,圆了自己在西藏建功立业的梦,实践着自己为西藏发展做贡献的理想。
奋进永不停歇
向雪玲的好学在全行是出了名的。她总爱说:“学习是快乐的,虽然我在西藏,但是封闭的环境不能成为落后的理由,掌握更多的知识才能适应发展变化的工作要求。”入行后,她勤学不辍,1998年通过全国经济师职称考试,2001年取得BFT高级证书。2007年到成都分行学习,信贷处的老师说:“你有实践经验,再读个研究生吧。”就是这句话,让她在那一年把自己累得都忘了什么是累。为了备考,已经32岁的她每天熬夜苦读;西藏缺氧,持续的学习让她经常头昏眼花,好几次晕倒在书桌旁。2008年,她终于考取了西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大家祝贺她但也说她“太拼命”,可她觉得:为了实现理想,就得拼!履职副行长后,她更潜心于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先后自学了管理学和法学课程,利用休假时间在内地报读了理财师培训班和会计师辅导班,还完成了英语口语集训班的课程。2011年,分行党委将她交流到乐山中支工作,她坚持撰写学习体会,记录交流收获,一年的交流期满,她捧回来两大本学习笔记。
有了理论做基础,她更深深明白,理论必须和实际工作相结合才有意义,所以,她把大部分时间交给了基层,交给了调查研究。从调入信贷科工作开始至今,她每年调研的时间都达到了近百个工作日,足迹踏遍了山南所辖的12个县。长期在高原工作,她患上了严重的心肌缺血和左脑动脉供血不足,为了不影响工作,她就背着氧气袋揣着救心丸下乡;为了摸清农牧区的实际情况,她带着信贷科的同事到县乡蹲点调查,在山南气候最恶劣的县一住就是十天,乡里条件差,她和牧民一样吃风干肉,海拔太高,她就边吸氧气边比划着和农牧民交流;她曾在下乡途中遭遇暴雪,被困在海拔4500米的山路上等待救援;她到边远的农区调查,和同事们扯着马尾巴登上几乎笔直的山道。她经历过坐拖拉机车轮跑飞时的大呼小叫,有过大雨中迷失方向的惊慌失措,连续坐车七八个小时是常态,车行至山巅俯瞰飞鸟在脚下曾吓得她心惊肉跳……这些经历,也曾让她后怕,也曾让她想过放弃。可当她看到依靠扶贫贷款脱贫的农牧民感激的泪水,看到借助特殊优惠金融政策富裕起来的老百姓欣喜的笑容,就释然了:自己的选择自己坚守,这是生命对事业的承诺。这些年,她撰写的《对金融支持农牧民增加收入的思考》等调研文章几十篇,分别被《成都分行调研》和《西藏调统与分析》等刊物采用,多次被地委行署领导批示传阅。同事们称她是“一支笔”,可她却说:“十几年了,我已经爱上了这块土地,爱上了这里质朴的人民,我留在这里,就是想用自己的知识为他们的富裕尽一点力。”
不断探索创新
向雪玲从当上中层干部起就一直在探索,探索一条符合基层央行实际的履职之路。“如何才能使工作步入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的轨道,取得好成绩?”走上领导岗位后,她思考得更多了,更深了。
她从分管科室实际出发,按照一科一策的原则,在分管科室推行科学管理,以各种具体的活动为载体,结合业务实际,创新管理方法:她建起了英语角、藏语角,推出“开放式交流”,鼓励员工互帮互学;她制定了轮流科长制度和业务主讲人制度,增加业务研究深度;她坚持“每月推荐一本好书”,提倡快乐学习,营造热爱学习的文化氛围;她完善了分岗位业绩考核制度,不断提升评价水平;她确定了目标-执行-后评价-目标修正的闭合管理机制,把管理真正纳入科学轨道。
管理的探索没有止境,业务的创新同样任重道远。分管办公室,她设计了分类考核的信息管理体系,对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进行探索;分管信贷科,她构建出农牧区信用评价机制的初步框架和金融机构信息共享平台,得到上级行的高度评价;分管宣传群工部,她积极推进“金融知识三进”,拓展金融教育的形式......一次次思考的突破,一次次实践与探索,她的创新之路越走越宽,她带领的团队团结奋斗、不断进步。中支办公室被评为总行保密管理先进集体,信贷科年年在上级行业务评比中获得第一名、信贷工作得到自治区的表彰,科技科被树立为西藏辖区科技工作标杆行,山南中支还荣获了人民银行“文明单位”称号。
塑造人格力量
向雪玲不仅在工作、学习上争创一流,在生活中也注意培养自己完善的人格,塑造真诚、坚强、质朴的个人形象。
她是个真诚的人。作为进藏干部,从工作的第一天起,她就努力克服文化差异,以心换心,做同事们热情而宽厚的朋友,把自己对人行事业的激情和理想、对藏汉同事的爱,通过点滴小事传达到每一个人:行里藏族同志公文基础差,她主动到各科室讲解;年轻同事要求上进,她跟他们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为他们的职业生涯提供建议,比对自己的事还上心;行里的干部参加学历教育,她牺牲业余时间承担了信贷管理、西方经济学和财务管理三门课程的讲课任务;同事的孩子考大学,她熬夜准备资料,辅导英语;行里派出的驻村工作队在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开展工作,她刚从内地交流回来就不顾高原反应跑去看望、还记得时不时自掏腰包给驻村的同志们送去吃的;日常生活中,她对大家嘘寒问暖:同事生病,她再忙也要抽空看望,尽力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年青人谈恋爱,她牵线搭桥做“红娘”;夫妻之间闹矛盾,她不怕麻烦地谈心、调解,就像人家的“娘家人”;同事出差,她把别人的孩子带在身边,洗衣做饭,像个快乐的“小主妇”......同事们心疼她身子弱,让她有空多休息,她却笑笑说:“大家都在高原工作,我明白那种苦和累,我一个人在这儿,有时间,在自己有限的能力范围内为大家做点事,让大家可以过得更好一点。”
她是个坚强的人。向雪玲曾是一名普通的军嫂,还是一个孩子的妈妈,“三地分居”的家庭不断考验着她的坚强:生病,一个人扛;家里大小事,一个人忙;就连怀孕生产,也没办法让丈夫照顾。孩子该上学了,她和丈夫不在身边,父母年纪大了,没办法接送,刚满6岁的女儿小小年纪只能住校。周末通电话,她一个劲儿地交代孩子注意这小心那,孩子却在电话那头兴高采烈地读起了得到老师表扬的作文“我有一个电话妈妈”,听着女儿稚嫩的声音,她抱着电话泪如雨下。她是一个女人,她也有柔弱的身体、软弱的心,这么多年的酸甜苦辣,只有她自己最清楚。可为了支持丈夫安心服役,为了自己心中那份献身西藏的理想,她坚强地承担着,没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她的丈夫因为工作出色年年在部队立功受奖,她自己的工作在全行名列前茅,她柔弱的身躯蕴藏着令人惊讶的坚韧与力量。如今,丈夫转业回到了内地,她在西藏真的就是只身一人了,累了,永远没有一个肩膀可以依靠;痛了,永远不会有亲人在身边照顾,许多人都劝她离开,可她却在自己的空间日志上留下了这样一段话:自己的选择自己坚守,一点小小的苦,算得了什么呢?生命本身就是一种磨炼,特别是在我们年轻的时候,吃苦就是财富,会让我们以后的成长受益匪浅。
她是个质朴的人。西藏情况特殊,维稳任务相当繁重,一到敏感节点,就得执行领导24小时值班制度。有一阶段,她每隔两天就得值一个通宵,第二天还得照常上班。同事劝她:“你一个女同志,就别值了。要不,值了就休息半天。”可她说:“那不行,是领导更要带头,不在岗,那我的工作怎么办?”可这样白天黑夜的连轴转,她一个柔弱女子怎么扛得住?一个深夜,向雪玲忙完了工作,带着一身疲倦走进值班室,忽觉眼前一黑,她倒下了,当同事发现时,她倒在地上,已经浑身冰凉了。同事送她到医院抢救,一醒来,她却对守在一旁的同事幽默地说:“真不好意思,吓着大家了。我没事,都回去休息吧。”行里考虑到她一个人,专门派人照顾她,可她千方百计地拒绝,“大家都忙,我没问题,别给大家添麻烦了。”不等痊愈,她急着出了院,每天白天上班,下班继续到医院治疗。领导和同志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都说她是“拼命三郎”。
向雪玲如那一地盛开的格桑花,平凡却执着,质朴却坚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央行人的梦想与守望。